联系我们  |收藏网站欢迎深圳市白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官网,我们竭诚为您服务!
微信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

4000-1314-02 0755-86626632

logo

深圳市白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
您可靠的心理“解救”管家

联系我们

深圳市白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

咨询热线:4000-1314-02

座机:0755-86626632

邮箱:
xinheguanai@126.com

地址: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北世纪假日广场A座瑞思中心23层
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心理文章 » 心理知识百科 »

面对孩子的需求,父母不恰当的做法,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

时间:2021-08-13   浏览量:1615    作者:

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图:一对年轻的家长,远远地站着看孩子趴在地上哭闹,全程“冷漠脸”。

网友们觉得好玩,也对90后父母的“冷漠式带娃”表示理解:孩子想要什么东西,父母不满足他,就会用哭闹来“要挟”父母,不能助长孩子的这种坏习惯。

的确,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,希望父母能满足自己。

有些父母担心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孩子贪得无厌、不懂珍惜,养成坏习惯,于是常常故意不满足孩子、或是刻意训练孩子的“延迟满足”能力;

而有些父母则走入了另一个极端,可着劲儿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,生怕孩子委屈、难过、不高兴。

可想而知,这两种做法都欠妥。

心理学研究表明,如果儿童时期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,或者家长满足孩子的方式出了问题,便会影响孩子成长后的思维模式和人格发展。

7月13日,福建晋江一名15岁女孩,跑到5楼楼顶欲轻生

起因是女孩离家出走十几天,当天回家后,便找父亲要5000元钱。

可是父亲只给了她3000元,女孩见状便跑到5楼楼顶要轻生。

女孩对生命的轻视,看得不少网友愤怒直言:

“就是惯得,这次要5000,下次不知道要多少”

“孩子的举动,当父母的应该反思。”

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!”

要知道,孩子的性格,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。

为人父母,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说:

“妈妈,我想要xxx...”

面对孩子的需求,父母总是无条件满足,那么很容易养出不懂知足的孩子。

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“登门槛效应”。

意思是说人在不断的小满足下,慢慢要求会越来越高,所以这个术语还有一个别称叫“得寸进尺效应”。

养孩子也是一样。

当父母习惯性地满足孩子,孩子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,并且无法接受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。

可以说,一个不懂得满足的孩子,往往是父母给得太多了。

当然,面对孩子的需求,父母也不能总是拒绝。

因为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,孩子很容易会为了达到目的而变得“不择手段”。

安徽芜湖有一个小男孩,为了买玩具不惜多次偷拿妈妈的钱。

最终妈妈无奈将孩子送去警局“自首”。

警察告诉孩子,以后想买玩具,要事先和妈妈说一声,自己拿是不对的。

其实,这个道理相信很多孩子都明白,可还是有不少孩子犯错。

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父母的不允许。

心理学家布鲁斯·格莱朗博士说:

“频繁对一个孩子说‘不’,是最不恰当的拒绝方式,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门外,会委屈甚至愤怒。”

父母总是拒绝孩子的需求,孩子又很想得到,慢慢地孩子就很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。

也就是说,无论是“无条件满足”还是“和孩子说不”,长期下来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都不够友好。

那么对于孩子的需求,父母到底要如何应对呢

养育孩子,凡事父母一定要懂得“适度”。

当孩子提出需求时,母首先要判断孩子的需求是否值得被满足。

父母要明白孩子所求背后的目的。

如果提出的需求,是为了满足正常的学习生活,那么完全可以满足。

如果孩子是为了攀比炫耀,那么一定是要拒绝的。

当然,很多时候,孩子提出需求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喜欢。

例如玩具、零食...

对于这些需求,家长不要一味满足或是拒绝,可以向文中最开始的妈妈学习,让孩子想办法自己去解决。

父母要让孩子明白,自食其力的重要性。

不能让孩子养成,想要什么就依赖他人去获取的习惯。

毕竟,父母不能一辈子都在孩子身后满足他的需求。

孩子总要长大,独立面对生活。

所以,对于孩子的一些需求,父母可以适度地让孩子通过自身努力去换取。

这样孩子在自食其力的过程中,不仅会认识到金钱的重要性,也会明白父母的辛苦。

相比于直接拒绝,或者无条件满足的需求,让孩子自食其力,更有教育意义。

家长们,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孩子,就一定不能忽视孩子自立自强的能力。

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,拒绝孩子不合理的欲望,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。

这才是父母对孩子需求最好的回应。

希望家长们在孩子说“我想要...”时,都能理智面对。

多了解孩子,正视孩子的需求,相信家长们都能够引导孩子健康成长。

此外,比起物质需求,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心理上的需求,主要有三方面:陪伴、探索、确认自己的重要性。

比如孩子想要买班上同学都有的鞋,可能不是虚荣,而是寻求同伴的认同,渴望获得友谊。

家长多注重和孩子交流沟通,试着了解孩子提出某种需求背后更深层的原因,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,恰到好处地满足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