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我们  |收藏网站欢迎深圳市白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官网,我们竭诚为您服务!
微信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

4000-1314-02 0755-86626632

logo

深圳市白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
您可靠的心理“解救”管家

联系我们

深圳市白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

咨询热线:4000-1314-02

座机:0755-86626632

邮箱:
xinheguanai@126.com

地址: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北世纪假日广场A座瑞思中心23层
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心理文章 » 心理知识百科 »

爸爸的陪伴,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

时间:2021-11-24   浏览量:1353    作者:

有一次,在小区的游乐场,听到几个孩子在那争论。原来是在比谁的爸爸厉害。

一个孩子说,“我爸爸是警察,能把坏人都抓走!”

 “我爸爸是魔法师,能给我变我想要的东西!”

“我爸爸是司机,能开很大很大的卡车”

……

在孩子们的眼里,自己的爸爸总是最厉害的。如果要他们说说自己心目中的爸爸。总是会以英雄的形象出现。就好像大话西游里的紫霞仙子说我的如意郎君是位盖世英雄那样。

因为在孩子的成长中,爸爸是不可缺少的角色。做爸爸,不需要你有权势财富,不在乎社会地位如何。而只要用心做一个爸爸就好,就是孩子心中的超级英雄。哪怕普普通通,也能给孩子受用一生的礼物。

人民日报说过:

生了孩子只是做了“生理父亲”;给孩子物质保障是“物质父亲”;与孩子有心灵交流才能成为“精神父亲”。上述三项都占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父亲。

“爸爸”这个角色,不好扮演。

孩子固然需要爸爸的物质供给,但更需要爸爸的精神供养。可在中国式家庭关系里,每天陪伴孩子最多的是妈妈。正因为如此,有限的“爸爸时间”,才显得弥足珍贵。

《超能少年团》里有个爸爸,苦恼地向主持人求助:我的儿子很少跟我交流。

儿子已经到了青春期,他很想了解孩子的生活。可当主持人问起儿子,儿子却说:“我没时间跟爸爸交流。”

还只是一个孩子,有什么好忙的呢?

看看他爸爸就知道了:我平常工作忙,每天最多跟儿子交流5分钟。

小时候爸爸忙,没空关注孩子。长大后爸爸有空了,孩子却又没时间了。

看似“时间”的问题,实则“习惯”的问题。

现实中很多父亲是“严肃内敛”的,不太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,也很少跟孩子闲聊。

这导致的直接的后果是:孩子跟爸爸不熟,无话可说。

比如歌手阿信和他的女儿小丸子。

因为工作忙,阿信很少陪女儿,长大之后的女儿就不愿意跟他共处,甚至表示:“我们蛮不熟的。”

她可以跟刚认识不久的工作人员侃侃而谈,可一面对父亲就尴尬得要命。

爸爸越不关心孩子,就越不懂孩子,父子间要么尬聊,要么动辄争吵,然后不欢而散。

就像《小欢喜》中的季杨杨,他爸爸工作忙,很少陪他,也很少与他谈心,出差在外连电话很少打。

从小跟舅舅一起长大的季杨杨,只跟舅舅无话不谈,却连爸爸待在家都觉得“不适应”。

每当父亲想要教育他,父子俩就要大吵一架。可孩子真正需要的,是一个把自己放在心里的老爸。

韩国父教专家权午珍说:“好爸爸,每天投资1分钟就够了。”

1分钟可以干很多事:给孩子打个电话,发给微信,玩个小游戏,面对面聊会儿天……

每天投资1分钟的爸爸,孩子长大后,爸爸才能收获一个无话不谈的孩子。

金钱到位的爸爸,不一定亲;时间到位的爸爸,才能拥有更好的亲子关系。

很多时候,孩子比爸爸更懂妈妈,更能共情妈妈的难过和脆弱。

我一个朋友是全职妈妈,每天被家务和孩子缠身,感觉很累。

有一次她肚子疼,不想做饭,就让老公点外卖。

老公数落她:“你天天在家啥事不干,连个饭都不想做,那你还能干啥?”

朋友委屈地哭了,老公摔门而去。

女儿安慰她:“妈妈你别哭了,等我学会做饭了,我做给你吃。”

说着就搬个小凳子去厨房,要给妈妈淘米。

朋友哭得更厉害了:“连孩子都知道心疼我,老公还不如孩子呢!”

一个家,最忙、最累、最没有价值感的,往往是妈妈。

她每天24小时围着家人转,很容易身心疲惫,积攒负能量。

这个时候,最应该安慰妈妈的,应该是家里唯二的成年人——爸爸。

如果爸爸没有这么做,孩子就会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去承担爸爸的责任。

可弱小的孩子又能做什么呢?

他本该无忧无虑地享受童年,感受家庭的和谐与温暖。

比爸爸缺席更可怕的是,老公的缺席。

不懂得体谅妈妈的“冷漠爸爸”,是妈妈的灾难,更是全家的灾难。

台湾心理学博士许皓宜说:父亲的角色代表着与“他人世界”的连接,一个积极、对外在世界充满兴趣又愿意与孩子分享的父亲,会激发出孩子内在的冒险和创意。

孩子的健康成长没有捷径,有的只是给予爱与呵护的妈妈,给予安全与支持的爸爸。

缺一不可。

在有限的“爸爸时间”里,愿每个孩子能被温柔以待。

如果父亲给了孩子足够的安全感,那么他会感到更自信。

父亲不仅要关爱、呵护、肯定、信任孩子,还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,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,在孩子的立场去和他对话。

而好的陪伴也需要好的教育,我们一直说的「熊孩子」,其实背后都是「熊父母」。

一贯的宠爱、溺爱,并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