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我们  |收藏网站欢迎深圳市白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官网,我们竭诚为您服务!
微信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

4000-1314-02 0755-86626632

logo

深圳市白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
您可靠的心理“解救”管家

联系我们

深圳市白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

咨询热线:4000-1314-02

座机:0755-86626632

邮箱:
xinheguanai@126.com

地址: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北世纪假日广场A座瑞思中心23层
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心理文章 »

孩子总是输不起,父母该如何引导?

时间:2019-12-26   浏览量:1521    作者:原创

上次回家发现家里的哥哥和姐姐的儿子老是吵架。姐姐的孩子圆圆已经9岁多了,而哥哥的孩子乐乐还不到6岁。从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来说,乐乐肯定都比不过圆圆的。可是,乐乐好胜心特别强。踢足球的时候,乐乐拼尽全力,战绩也是赶不上比他高了两个头的圆圆。于是他就躺在地上大哭大闹,不让圆圆结束游戏,必须要等到自己赢了游戏才能结束。两人一起玩益智类的棋牌游戏的时候,对于年幼的乐乐来说,实际上是很吃力的,所以败给圆圆也是情理之中的,可是每当一局游戏结束时,圆圆宣布自己是获胜方的时候,乐乐就立马翻脸,把游戏用具一下全部掀翻,并且极力争辩自己没有输。

 如果圆圆义正辞严的强调他就是输了的话,乐乐就会大哭大闹。

于是圆圆就在一旁开启讲道理模式:“弟弟,你输了就输了,你要认输,不能耍赖”。

奶奶也在旁边附和:“是啊,你小小男子汉,怎么可以输不起呢”。

我耐心地劝乐乐说:不管做什么,都是有输有赢的。输了也没关系的,何况你比哥哥小那么多呢,输了也很正常,一点也不丢人。

乐乐气呼呼地说:不行,我就是没有输。

我问:为什么你就不能输呢?小姑和你哥哥玩游戏的时候,偶尔也会输给他呢。小姑比哥哥大这么多都觉得没关系,下次努力赢回来就好了呀。

乐乐噘着嘴,并不买账,他说:我就是不喜欢输。我没有输!

简直让人不知该如何是好。

听嫂子说,这孩子在幼儿园也是这样,好胜心特别强,就是不允许自己输给别人。

和小朋友玩游戏的时候输了就很不开心;

参加两次画画比赛,没有得奖就心灰意冷;

老师哪天没有表扬他,却表扬了别的小朋友就闷闷不乐.......

她很怕孩子这种个性长大以后会出问题,不知道该怎么办。

"输不起",在我们成人思维力,好像就是一个贬义词!

但是,怕输或者说不喜欢输是一件正常的事,毕竟,没有人会为了输而去参加比赛。

放到孩子身上来看,他们还太小了,他们更多的是希望能够通过赢得比赛来获取成就感和安全感,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和肯定,那么在输掉比赛后,他们自然会沮丧、难过。

可以很肯定的说,孩子在幼年的时候,尤其是10岁之前,不接受自己的失败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内心需求。

纵观体育竞技,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比比皆是,没有进取心的鼓舞,靠进取心一路猛冲,又从何而来。

所以啊,如果这个年龄的孩子毫无欲望,完全看淡输赢,那才需要注意呢!

但孩子哭闹这事,总得解决吧?父母该怎么办呢?

孩子因为输而沮丧难过时,安慰他“没关系”或转移视线,都不是上策。正确的做法是,肯定孩子的情绪,感同身受地陪着他一起难过一会儿,慢慢平息。

孩子闹脾气时,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评判或者一句鼓励的话,而是真正的共情,陪孩子一起呆在黑暗里,真正理解他的情绪,哪怕让他放肆的哭一会。

帮孩子排解情绪,“共情”很重要。

 

当然,在输赢上,也要有策略。

1、不要过早地让孩子学习与自己年龄不符的竞争性的游戏规则

对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来说,重要的是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建构自己对世界的理解,体验游戏的乐趣,而不是胜负。

在外面参加项目比赛时,家长得多留心。有些项目分级别,就尽量选择和孩子水平匹配的级别,好高骛远有风险。

而对于一些不分级别的比赛,家长最好事先做些调查,了解对手的总体水平,预估一下孩子大概会处于什么位置,事先和孩子沟通好心理预期。 

2、树立“输得起”的观念

家长可以以身作则,或让孩子观看一些有关竞争的动画片,用浅显易懂的道理让孩子从小懂得,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,大人也有许多做不到、做不好的事情,但失败并不“丢脸”,别为自己的不足而自寻烦恼,只要尽了最大努力就行。

3、引导孩子明白“努力”的价值

我们要引导好胜心强的孩子,是在引导他放轻对“结果”的重视程度,而更专注于“过程”,让他明白“努力”的重要性和价值。

长远来看,帮助孩子明白努力的价值,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。让孩子在未来去体验过程,而不是只会盯着一个输赢的结果。

 

人生的路很长,岔路也很多,不管哪条路,都能看得到风景。

我们没有必要人为地放大“怕输”对孩子可能的负面影响,或者给孩子贴上“好胜心强”、“要面子”等标签。只有我们自己接受“输不起”是一件正常的事,才可以一步一步帮助孩子积累足够的能量,更好地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。最后只有当孩子可以跳出来,看待输赢的结果时,他们才会知道如何保有一颗平常心。

这对父母来说,也是一场修行,从面对孩子的输不起,到自己找到力量,学习面对生活、事业中的“得与失”、“成与败”,不也是我们很重要的学习方向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