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我们  |收藏网站欢迎深圳市白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官网,我们竭诚为您服务!
微信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

4000-1314-02 0755-86626632

logo

深圳市白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
您可靠的心理“解救”管家

联系我们

深圳市白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

咨询热线:4000-1314-02

座机:0755-86626632

邮箱:
xinheguanai@126.com

地址: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北世纪假日广场A座瑞思中心23层
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心理文章 » 心理知识百科 » 婚姻技巧 »

相处久了就烦了腻了,如何激活进入倦怠期的婚姻?

时间:2022-11-04   浏览量:933    作者:

心动往往只需要一瞬间,恋爱可以靠激情维持,但婚后都逃不过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,平淡如水才是大部分婚姻的状态。

河南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曾在7个城市选取了已婚居民640人,探讨城市居民婚姻倦怠状况及与婚姻压力、离婚意向的关系。

结果发现:轻度、中度和高度婚姻倦怠的检出率分别为16.3%、8.4%和1.9%,婚姻倦怠的累计检出率达到26.6%。

换句话说,每10个已婚居民中,有将近3个出现了倦怠感。

关系倦怠,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

面对心头挥之不去的乏味感,究竟是什么让曾经相爱的两个人激情退去,相看两生厌呢?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:

a.身体厌倦

男女之间,性欲的产生需要“神秘感”。这种人类本能的欲望,它的关键词是“未知的”“陌生的”“危险的”,因为不可预知,所以充满诱惑。

当夫妻之间“同床共枕”多年,毫无顾忌在对方面前:抠鼻孔、挠脚丫、打嗝、放屁,对彼此的身体早已熟悉,过度的亲密反而阻碍了彼此的欲望。

b.情感倦怠

恋爱时情侣们的世界中只有两个人,结婚后日子就多出了个“小三”“小四”“小五”“小六”。两个人的世界少了,很多人肉垫在中间,想回避的事情躲一躲也就过去了,说不出口的话忍一忍也过去了,但两人的相知和看见就越来越少。日子过着过着就只有自己知道少了什么。

真应了上学时老师们口口相传的话:“你不写题,不是在骗老师,而是在骗自己。”如果你应付亲密关系,亲密关系也应付你。

c.恐惧被吞噬

人有两种原始焦虑,一种是被抛弃的焦虑,一种是被吞噬的焦虑。在恋爱时那种恐惧恋人的忽近忽远,和想要结婚的愿望,都可能是害怕被抛弃更想要抱紧。

而开始漫长的婚姻生活后,因为每天腻在一起不分开,甚至有时候会因为两个人的观点不同而吵架(我们本就是不同的人,自然可以想法不同)。这都开启了另一扇门:我害怕被你吞噬。

当这种恐惧被唤醒时,反而无意识的和对方保持一点距离。有时候我们都不是厌倦了,而是用仿佛厌倦了和对方离得远一点,保持自己的独立。

此时,“厌倦”让我们内心的恐惧有了安放之处。

如何激活倦怠的婚姻?

刚走进一段关系时,我们感受到的往往是甜蜜与激情,但随着时间的变化你可能感觉到婚姻的厌倦、乏味,那么如何重新激活倦怠的婚姻呢?

a.重新定义“亲密”

婚姻关系本质上是一种“合作关系”,需要两个人目标一致、并肩作战才能创造“双赢”局面。所以,真正稳固的“亲密关系”绝不是“一张床上睡觉”“一口锅里吃饭”“合伙生娃”这么简单,能将“爱情”与“友谊”融合的“亲密”,才是最高级别的“亲密”。

b.允许差异

夫妻在形式上“结为一体”,但仍是两个独立的生命个体,有各自的原生家庭、生活习惯、兴趣爱好,甚至世界观。允许对方与自己不一致,存在差异性,是在给彼此“松绑”,为婚姻关系创造更多的“自由空间”与“可能性”。

c.创造正面体验

在关系中增加新的经验,比如一起计划完成一项新挑战、一起旅行增长见闻、参加兴趣班学习某项技能、共同读一本好书、为对方准备一件礼物、陪对方看场电影、吃顿大餐,带孩子一起去看看更大的世界,体验不一样的人生。

d.改善沟通方式

面对冲突,很多人会采取抱怨、指责、被动攻击等负面的沟通方式,我们以为自己在“解决矛盾”,实际上是在“加剧冲突”。如果我们能在沟通过程中,不过分纠结于“内容”层面的对错,把“两个人的关系”放在首位,就会有意识地采取更积极、有效的沟通方式。

e.寻求咨询师的帮助

你的原生家庭、依恋模式、早期的情感经历,这些进入潜意识的部分,或许才是困扰你的源头。对于你看不见、摸不着的这部分,可以寻求咨询师的帮助,在Ta的陪伴与引领下,你可以自我探索,收获不同的体验和经历。

婚姻的世界并不完美,我们难免会产生倦怠,但只要你愿意改变、尝试改变,就可能创造和重塑一个不一样的世界。

婚姻的倦怠期,其实在哪个阶段都可能出现。过于习惯、渴望新鲜、开始抱怨、差距越来越大,只要这种现象产生了,婚姻危机也随之而来了。

其实,即使是幸福的婚姻也可能会出现倦怠,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如何“止痒”,让婚姻生活重新焕发生机。

不需要过于担心“七年之痒”的到来,而更应该调整心态,学会以从容的姿态应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