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我们  |收藏网站欢迎深圳市白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官网,我们竭诚为您服务!
微信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

4000-1314-02 0755-86626632

logo

深圳市白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
您可靠的心理“解救”管家

联系我们

深圳市白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

咨询热线:4000-1314-02

座机:0755-86626632

邮箱:
xinheguanai@126.com

地址: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北世纪假日广场A座瑞思中心23层
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心理文章 » 心理知识百科 »

如何提高共情能力,正确的安慰别人?

时间:2020-07-20   浏览量:1638    作者:

在节目《奇遇人生》里有这样一段:

阿雅突然被告知好友因车祸去世,听到这个消息后,阿雅坐在路边崩溃大哭。

和他一起录节目的陈学冬没有强行尬聊,也没有努力安慰,只是蹲在阿雅旁边,静静地陪着她。

当他表现出自己未经历过这种事情不知如何安慰阿雅时,阿雅坦言,他已经给了自己最好的安慰。

在这里,陈学冬展现了很好的安慰他人范本。

正如《黎明之路》(The Road to Daybreak)中写道一样:那个能在绝望、困惑的时刻陪着我们沉默的人,能花一小时陪我们度过丧亲之痛的人,能忍受不多过问、不问疗愈,陪我们直面自己无力现实的人,那才是真正的朋友。

这里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能力——共情。

心理学一直强调,安慰别人的时候要有“同理心”,要能“共情”。要能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。

事实上,如果你没有经历过对方的生命情景,就不会有和对方相同的感受。即使你曾经有过和对方相似的经历,体验过对方的感受,但此刻,你并不在这个感受里。

安慰者和被安慰者处于不同的位置,要在某一个时间点做到共情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。

困境中的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?

虽然在某个时刻,完全共情他人的感受比较困难,但能“看见”跌入坑里的人真正的需求,就能有意识地避免“错误”的安慰。

困境中的人,最常接受到两种“错误”安慰:“算了,放弃吧”,以及,“加油,你一定能做好”。前者是撤退信号,后者是压力信号。

撤退信号是让人“想开一点”“接纳现状”“退一步海阔天空”,而压力信号是“你必须要做到,”“你不能放弃”“你要加油”。

这两种安慰,往往都没办法使困境中的人真正得到安慰,或者说,即使一时安慰了,转过头来还是情绪低落。

很多遭遇挫败的人心处在一种临界状态:不知道自己到底行不行。

这个时候,如果外界来的是撤退信号,那就要从不知道自己行不行变成承认自己不行,这会带来自我贬低,而自我贬低是一个人最深的心理困境。

如果外界来的是压力信号,似乎可以带来一时的安慰,但又与“怀疑自己不行”的内在感受发生抵触,产生矛盾冲突。所以他们的真实心理状态是,怀疑自己不行;但真正需要的是,期待自己能行。

很多时候困境中的人想要的不是接纳现状,而是借助他人安慰中的力量超越现状。

什么力量能帮助一个人超越现状了?

答案是,发自内心的相信。

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概念,叫做自证预言是指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,最终令预言发生;也指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对方的行为,使得对方按照期望行事。

发自内心的相信一个人,就是在帮助处于临界状态,不知道自己行不行的人建立自证预言。

真的可以在未知的情况下,就相信一个人“能行”吗?

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成长的力量。成长就是渴望自己的正向变化

能感觉到自己在变得更好,做到从前做不到的事情,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在逐渐增强。这是一种生命的本能。所谓相信TA,其实就意味着相信这种生命的本能。

当外界的相信与一个人内在生命的本能重合时,TA就会拥有超越现状的最大力量。

一个人能相信自己,也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相信,在那些生命中的致暗时刻,就能心中始终有光明。

具体可以怎么做?

1、倾听--情绪的流动

倾诉是一种疗愈。有一个知名平台曾经做过一个“最佳安慰方式征集”留言,有33.3%的内容都是有关倾听的。倾听的时候不要轻易对他人的感受做出负面的猜测和评判,默默地听就能让对方的情绪流出,获得疏解。

2、理解—回应对方的感受

生命的一个根本需求,是渴望被看见。

看见意味着人和人之间建立了联结。当你在倾听的过程中,能始终保持对对方感受的觉察,与TA一起感受,不讲自己的遭遇,而只是说出对方的感受,TA就能在你这里感到自己被理解,被看见了。

3、陪伴-行为上的支持

陪伴,就是让对方的情绪得到释放,感受能被理解,自我能被看见和相信。

在这样的陪伴中,TA觉得自己不孤独了。这才是生命中最难能可贵,但又真正有效的安慰。

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建立连接,在挫折、焦虑、恐惧、迷茫的时刻需要他人注入安慰的力量。

事实上,因为仅仅的几句回复几乎不可能让事情有任何好转,能让事情变好的,是我们之间的羁绊,是我们心与心之间建立链接的过程。这就是共情。

所以,去陪着他吧,从他的角度去出发思考(而不是直接想象他可能正在经历什么),去接纳和抱持他情绪,而不是劝导他乐观,或者出谋划策给他建议方案,或者评判他的情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