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我们  |收藏网站欢迎深圳市白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官网,我们竭诚为您服务!
微信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

4000-1314-02 0755-86626632

logo

深圳市白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
您可靠的心理“解救”管家

联系我们

深圳市白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

咨询热线:4000-1314-02

座机:0755-86626632

邮箱:
xinheguanai@126.com

地址: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北世纪假日广场A座瑞思中心23层
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心理文章 » 心理知识百科 »

父母的吓唬式教育,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?

时间:2020-09-03   浏览量:1611    作者:

当说理对孩子来说成了左耳进、右耳出的耳旁风时,父母的内心一定都是无比焦虑的。

为了让孩子“听”进去都喜欢哄孩子而不是教孩子学习,“乖,快去写作业,快学习去。”

一旦哄过头,又亮出“手段”反过来吓唬孩子:

“不认真学习,我不要你了。”

“不好好写作业,我要动手了。”

“你再哭,我就把你送回福利院!”

这些吓唬式教育,确实让孩子更听话了。

可是那些被吓唬的孩子呢?他们都怎么样了?

有心理学研究表明:

很多人对某些事物的抗拒与恐惧,大都来源于小时候被吓唬的经历,从此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。

之前做心理学调研时,接触过一个患有“封闭空间恐惧症”的案例。

这位患者对封闭的墙角极为恐惧,最典型的是卫生间。

由于他害怕卫生间,每次有便意都会憋着,憋了两个月没有排便之后,突然昏倒被家人送往医院。

医生为了救他,只能将他的直肠切除。

而这一切的悲剧,只因小时候犯错被父母关在“小黑屋”中一夜所致。

一个随意之举,一句无心提及,终成了孩子一生的恐惧。

心理治疗专家彼得莱文博士曾说:“伤痛和恐惧是一对孪生姐妹,是人生命中两个主要的杀手。”

不是孩子太过脆弱,只是恐惧太过深刻,像一个黑洞一般,多少安全感也难以填满。

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,就暂停或收回爱,用吓唬的行为来控制孩子。

孩子得到撤回的信号之后,为了得到父母的爱,就会放弃自我意志,变成父母想要的样子。

但这样的孩子,真的是父母想要的吗?

有条件的爱,让孩子丢了自己,伪装成大人想要的样子,只为祈求一点爱。

《无条件养育》中说:“我爱你,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,而是因为你是谁。”

若爱孩子,就用无条件的、充足的爱去支持他吧。

而不是用有条件的爱,去威胁他,恐吓他。

儿童心理学家艾莉森·高普尼克在他的书《园丁与木匠》中,将家长分为“园丁”和“木匠”两类。

木匠式的父母,希望孩子严格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发展,要听自己的话。

崇尚吓唬式教育的父母,就是这一类。

而园丁式的父母,会创造一个适合花草树木生长的环境,维持小生态系统的平衡,不过分干预。

那些出乎意料开出来的花朵,就是园丁工作出色的表现。

教育是一场修行,不要贪图一时省力,去做擅长吓唬的木匠。

而是顺应孩子天性,做不怕麻烦的园丁。

1. 接纳孩子的情绪

孩子的情绪,堵不如疏。

当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,他们才会鼓起勇气自己去面对问题。

2. 有话好好说

不妨回忆一下,吓唬孩子时的语气:

“你再不好好学习,我就让你爸爸打你!”

“你再不好好吃饭,我就把你扔出去!”

语气中透漏着明显命令、威胁和不耐烦。

类似的说话方式,只能强行震慑孩子,治标不治本。

既然恐吓无用,那就不如有话好好说。

比如,孩子只想看动画片而不想吃饭时,不要急于发火,而是耐心和孩子说:“宝宝,你为什么不想吃饭呢?你看动画片中的宝宝都有认真吃饭耶。”

家长好好说,孩子才会好好听。

3. 制定规则,正面导向

孩子的身心发展都还不够成熟,强行吓唬孩子,只会适得其反。

可以试着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规则,用正面导向的方式帮孩子解决问题。

比如,好好吃饭当天就可以多看十分钟动画片,准时睡觉第二天可以自由选择早餐,按时完成作业就可以玩20分钟iPad。

为给孩子做好榜样,家长也要遵循一些规则,比如不能无缘无故发火,如果做不到,孩子就可以多看十分钟动画片。

制定规则,共同约定,不仅能促进孩子形成好习惯,还能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,育儿又育己。

身为父母,每个人都想为孩子打造一座花园,而不是一座牢狱。

这就要求父母,做园丁,而不是木匠。

给孩子坚定的支持,而不是吓唬的威胁。给孩子无条件的信任,而不是有条件的约束。

让孩子在阳光下成长,而不是在阴影下惶恐。那个被爱的孩子,内心才能更加充盈,才能无畏风雨,静待盛放。

教育是言传身教,不是言语恫吓

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是家长以身作则,教育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服从家长。

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,是为了让孩子长成一个优秀的有独立意识见解的人,而不是家长的附庸。如果孩子太皮,应该采取的方式是家长及时树立规则意识,给孩子详细耐心的说明不良行为可能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后果,需要接受什么样的惩罚,而不是用言语恫吓,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。